一个深情眷顾历史的人,历史也会深情地回报他。
1. 姚斯是如何推进接受美学的?
2. 如何理解【期待视野】作为姚斯接受美学的方法论?
(资料图片)
3. 接受美学of姚斯对我们的启示?
Hans Robert Jauss(1921-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罗曼语教授,文论家、批评家、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作为接受美学的杰出代表,他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和独特新颖的思想留下了他的历史足迹。
姚斯的接受美学宣言
《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在罗曼语课堂上发表的演讲,距离1789年席勒的那篇演讲《研究世界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只差了两个字,这样的选择不是有意哗众取宠,而是有所考量——势必要让美学和文学批评再次掀起一场革命。
文学研究不能总是局限在文学的创作和作品的表现的封闭圈子里——因为我们会忽略,文学的【接受之维】,必须要通过读者,作品才能连续变化,不断丰富、充实,这正是文学的历史本质。
姚斯认为,面对以往文学在作者作品的封闭圆圈中运动的方法论,必须建立起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
第一,抵制历史客观主义把文学作品视为亘古不变的;
第二,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已经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知识的维度之中;
第三,人们的既定期待视野和新的作品之间有一种【审美距离】;
第四,文学的接受包括文本和读者相互关系的历时性方面,和同一时期的文学参照架构的共时性方面;
第五,文学作品接受的历时性方面有其独特性——俄国形式主义把文学形式的演变看做是一切,但文学的进步不只是形式的创新,更有文学史的历史经验影响——所以,文学史上经常出现读者或者作品忽然被发现,然后进入热潮的情况。
第六,文学的每一公示系统具有着不可分割的结构因素,文学本身是一种语法或者句法不错,但同时又包括历史性和共时性,各个历史时刻的文学视野并不相等。
第七,文学的功能建筑在作品的社会效果之上,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会斩断文与社会的联系,只有读者进入他的生活实践和期待视野,形成他对世界的解释,并因而对行为有所影响的时候,文学才真正可能实现自己的功能。
——演讲七点,切中时弊,横扫传统,被认为是接受美学的宣言书,宣告了一场历史性的转折的开始——这就是后来为人所熟知的《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姚斯的方法论,来自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传统,借助horizen这个词汇来描述“理解”的形成过程,姚斯改造重构之,指的是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所形成的,指向文本/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
①不存在“零”度的中立的白板状态,有了前理解,才可能有理解;
②新的作品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③期待视野是随着环境和历史改变,不断建立改变的。
Q:对那些不直接唤起期待的作品,怎样建立视野?
①通过熟悉的标准或类型的内在诗学;
②通过文学史背景中熟悉的作品之间的隐在的关系;
③通过虚构和真实之间,语言的诗歌功能与实践功能之间的对立运动来实现——这点在那些喜欢比较善于反思的读者之间最容易建立起来。
Q: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怎样相互作用呢?
A:在期待视野和文学作品当中存在一个【审美距离】。
每一次对创新作品的接受都会否定先前的接受经验,由新的经验产生新的接受意识,这就造成了“视野的变化”,然后,这种审美距离又可以根据读者反应与批评家的判断历史性的对象化,产生出新的距离。
(这种说法的可能局限和漏洞在于,姚斯似乎没有考虑读者的大出期望和大失失望的两种情况)
一部作品的艺术特征,往往依赖和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读者的审美期待之间的审美距离决定,这之后,这种惊奇和愉快会让人愈发明了,那些精美形式和永恒意义被固定下来——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特殊的努力,我们要主动反对已经成为惯性经验的那些,再一次用新的视野去把握艺术。
接受美学中有不少地方透露出一种对“新”的呼唤,这是受到【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文学演变论】一定影响的,问题在于,这个“新”是否能够普遍化为总体价值,这就是有待商榷的。
姚斯对现代主义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顺带发表了对恩师·伽达默尔的不满(因为伽把希望寄托侧重于古典主义作品,那种“对创始的原初”的崇拜无法应对当今万变的时代),这是合理的,局限也在于此,范式的求新非常容易导致论述的空洞和粗陋。
所以,刚·格里姆对作品和期待视野就有一个四种可能性的理论补丁——
1)中性-更新-突破期待,视野向上建立;
2)中性-静止-期待无突破,视野形成,延续;
3)正-更新-突破的期待得到满足,新视野形式;
4)正-静止-希望突破原水准的期待未得到满足,失望,新视野受挫。
文学解释学/文学阐释学
接受美学无疑是诉诸于当代阐释学(伽达默尔对此影响很深),而且在提问和回答的基本方向与时间操作方式上也是解释学的。
甚至可以说,接受美学就是文学解释学,解释学那些古老的传统此处不多赘述(在笔者毕业论文中有收录)。
understanding——interpretation——application,
I理解——II阐释——III应用,这是解释学的三个范畴。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主义运动时期,它曾经作为三种辅助性理解,得到虔信教派解释学家的阐述,我们不必去还原这一形而上学的流变,重在回答:姚斯对此的新贡献。
姚斯在努力澄清两个问题:
1.文学阐释学的审美对象中,我们能够对理解的基本作用获得什么识见?
2.在什么程度上,审美态度(审美识别和判断)中的理解,可以超越纯粹的审美愉悦和诉诸应用的思考性解释?
回答问题前,看看姚斯是怎么把文学阐释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和上面三范畴对应
①审美感觉的理解视野【I理解】,
这是最初的感知,这种审美研究必须遵循文本的某种意向性而流动,虽然无法体系化但这却是阅读视野的基础的第一步,具备自发性;
②意义的反思性视野【II阐释】,
这是第二步的感知,单纯的愉悦无需阐释,但在重温过程中,读者会对意义的展开进行反思和确证,具备反思性;
③历史阅读或历史视野【III应用】,
这是第三步的感知,和历史哲学解释学也最为接近,他涉及从作品诞生的时间和生成前提上对作品进行阐释——本来按照传统,历史重建性的阅读就是第一级阅读,阐释者必须消除一切成见和自身所处位置(多美妙的悖论!),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上来掌握纯粹的客观意义,这就是{历史循环主义}
姚斯不以为然,不是历史理解成就了审美理解,而是文本先行一步,无视时间的阻碍,准备了无数历史理解的可能——不过,审美的理解和阐释也要尊重参照历史性阅读的重建进行,否则文本肯定会屈服于一些偏见或者当时意义的期待。
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文本说了什么”的问题偷偷扭曲成“文本对我说了什么”or“我对/听文本说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这一点上文学的阐释和神学法学阐释是一样的,就算不导向【III应用】,至少还原文本的原意能够确实扩充个人的视野,而不是让他在自己的视野当中循环论证。
姚斯的这个理论,要求的是人们相互彼此更多理解,但绝不是要学罗兰巴特的【复数文本】那样让意义可以随意、无限制地产出,只是说明文本原意不变,但随着时间历史的变化,人们会产生更多的阐释思路,这些思路彼此之间绝不是矛盾的,但也不可以专断甚至一家独大,或者背离文本结构的基本要求——至少,姚斯在比较歌德、瓦莱里的《浮士德》,博德莱尔的《烦厌II》的时候,真诚地贯彻了这个原则。
评价
20世纪的后半叶姚斯功不可没,60年代他的那篇讲稿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却又能众生探索苦耕一条以文学接受为核心的全新文学理论;
他的审美经验理论是要关注人,强调人的感官和审美需要,从文化人类的的高度开拓文学和美学的发展道路;
他提出文学阐释学,要从本体论来解决意义的生成,又要从方法论上寻找文学批评的方法和范式。
他不断地修正理论的不足,也保留开放的文化姿态,仿佛受到了阐释学影响,他也保持着一贯开放的学术品格,他寻找回了文化批评的空间,维护了审美经验在美学和艺术当中的核心地位,对历史意识重张,对文学社会性的再建构,又将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排斥社会性扳回一局,最后辅以流动的历时性眼光,让历史意识再次越过了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裂缝,到达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
下一篇:最后一页
2022年5月18日0—24时,天津市新增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4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1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规定,现将拟任职干部情况公示如下,请予监督:郭涛,1972年3月生,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共党
随着郑州市三项工程一项管理城市道路综合改造的进程,金水区北三环沿线实现了美丽蝶变。金水·环岛公园内大块草地绿意盎然,月季廊架温情浪
5月18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1例(许昌市1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9例(郑州市4例,许昌市4例,鹤壁市1例),无新增本土疑似
5月19日,郑州市航空港区2022届高校毕业季云招聘活动正式启动,本次云招聘活动是区人才办联合智联招聘,以青云职上 港好有你为主题进行的
X 关闭
X 关闭